為何 藥在人體試驗中總以失敗告終?

人源腫瘤異種移植(PDX)是一種將來源於患者的腫瘤組織、原代細胞植入免疫缺陷小鼠體內形成的移植腫瘤模型,常被應用於臨床前 藥物的篩選,且相對於傳統的細胞系移植(CDX)模型,PDX模型能較好地保持原發腫瘤的遺傳特性和異質性。

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,為何許多 藥物在PDX模型中能顯著抑制小鼠體內腫瘤的生長,卻在臨床試驗中屢屢受挫?近日,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(UTHealth)生物醫學信息學院和麥戈文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聯合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“Presence of complete murine viral genome sequences in patient-derived xenografts”的文章,研究發現小鼠PDX模型可能由於被病毒感染而影響臨床前的藥物評估,使許多能夠在小鼠模型中消滅腫瘤細胞的 藥物無法在人體試驗中起作用。

首先,研究人員朮發現,小鼠PDX腫瘤細胞中含有豐富的鼠病毒序列,且近一半的鼠病毒是“鼠白血病病毒”。PDX腫瘤樣本中的鼠類病毒序列讀數明顯高于原發性腫瘤,且該鼠病毒來自小鼠PDX腫瘤細胞內部的組織和血液。

那麼這些病毒對測試人類抗腫瘤藥物模型有何影響呢?研究人員對鼠病毒的基因表達量進行深入分析,發現腫瘤樣本的鼠病毒載量與人體內的免疫基因(例如CD80)表達密切相關,且在病毒載量高的腫瘤樣本中,其與癌症、免疫和藥物代謝相關的基因表達水平也顯著變化。

傳統的觀念認為,由於移植到小鼠體內的人源腫瘤組織未經任何加工,在組織病理學、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水平上保留了大部分原代腫瘤的特點,因此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預測性,但也許事實並非如此。

該研究提出,某些 藥物儘管在動物試驗中療效顯著,但由於該藥物可能殺死的僅僅是感染小鼠病毒的癌細胞,因此它在人體試驗中可能是無效的。